土鍋是我覬覦很久 但是遲遲未入手的鍋具
從進出好幾次Lecreuset 特賣會之後一直沒有適當的理由可以再名正言順的添購鍋子
因為常常使用的是18吋的尺寸 但這尺寸用來煮一杯米的飯量不是很適合 鍋子太大 米太淺 容易燒成鍋巴
為了要煮飯又特地買16吋的又太矯情 且價格也不便宜.
煮白米象印電子鍋大概需要40分鐘左右 糙米的話需要到一個半鐘頭
我們家習慣吃糙米 所以每次電子鍋都至少要插電一個半小時以上 如果有設定預約煮飯 那就用電量更久
雖然炊飯土鍋對無印良品來說並不是個新的產品 但對我而言是個新發現
閱讀了官網站上面對於土鍋跟一般的鍋子的差異性 在考慮了一下對於我跟阿班是否合用之後
我便開心地把這個酷似元寶的炊飯土鍋當天就抱回家 (重點是價格實惠)
一般家庭,土鍋大部份會被用來燉肉、熬湯之用,但是什麼樣的原理讓土鍋煮燉食物特別好吃,倒是沒有人特別提起過。
透過網路的搜尋之下,我在日本東京電力的網頁中看到一份科學的舉證,說明土鍋是一種節能的烹調器具以及土鍋獨特的蓄熱效果。
|
|
使用金屬鍋與土鍋同時加熱測量熱能與加熱速度的比較 |
|
◎加熱到100度: 金屬鍋需要20秒,土鍋需要75秒。 |
→ |
證明土鍋的加熱速度是金屬鍋的3.75倍。
|
→ |
金屬鍋適合熱炒料理。因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將熱能傳達到食物。 |
|
|
|
|
接下來測試持續加熱
|
|
◎金屬鍋的外鍋溫度最高只達150度,土鍋則溫度可繼續攀升到350度。 |
→ |
金屬材質當溫度抵達一定程度後,溫度便無法繼續升高,熱能無法被吸收而散發到空氣中,會造成能量的損失。
|
→ |
土鍋溫度則是繼續吸收來自火源的能量,熱能可儲存在鍋體上,被完全吸收。 |
|
|
|
|
停止加熱後
|
|
◎金屬鍋外鍋溫度約為100度,土鍋外鍋為150度。 |
→ |
之後金屬鍋每一分鐘降溫15度,土鍋則是一分鐘降溫5度。
|
→ |
金屬鍋鍋內溫度在21分鐘後溫度降到70度,土鍋則因為鍋體儲蓄了350度的熱能,因此在60分鐘後內鍋溫度才降到70度。 |
|
|
|
|
|
 |
簡單來說,土鍋就像海綿一樣把火的熱能吸在身上,大約可以吸收自身量體約3.5倍的熱能,在熄火之後,因為熱傳導的原理,土鍋裡儲蓄的熱能會緩慢、穩定、持續的傳到鍋內,食物在熱能傳達深入而穩定的情況下,食物的原味被完整保留不流失且熟透效果絕佳。
(
照片取自於muji官網
|
|
以上文章摘錄自: http://home.tokyo-gas.co.jp/benri/lifeoff/vol2/01.html
我購買的是1.5合的尺寸 就是可以煮1.5杯米=3碗飯的尺寸
應該有人會有疑問 為什麼不買大一點的3合的尺寸 可以煮到6碗飯(這樣用LC 18吋的來煮就可以了)
土鍋跟鑄鐵鍋一樣也需要養鍋
但土鍋養鍋的方法很簡單
說明書上說 倒入8分滿的水 放入1/5水量的熟白米 然後開中火至煮沸後完全冷卻 再將米跟水倒出 清洗及完成養鍋程序
這樣的簡單
原理是因為土鍋有毛細孔 也有縫隙 第一次使用要利用熟白米的澱粉來填滿鍋子的縫隙
如何烹煮白米以及糙米
以兩個人的份量來說好了
今天如果是我跟阿班要吃飯
白米一杯 水一杯 沖洗後浸泡約20分鐘 開中火12~14分鐘後熄火 悶20 分鐘
糙米一杯 水一杯半 沖洗後浸泡8小時(使用其它容器浸泡) 開中火15~17分鐘後 轉小火10分鐘 悶30~40分鐘
第一次使用就挑戰難度很高的糙米 為什麼說難度很高 之前用鑄鐵鍋煮了兩次 芯沒有熟 底變成鍋巴 鑄鐵鍋泡了一天的水底部好難清除鍋巴痕跡
也許是沒有鑄鐵鍋烹煮糙米說明書 大多是白米說明書 所以我時間拿的不準
土鍋中火之後就開始冒蒸汽 冒泡泡 轉小火熱度都持續
熄火之後用隔熱墊端到桌上悶至少30分鐘
等菜都上桌後 我很緊張地打開蓋子 很怕今天只能吃菜 飯又燒焦
沒想到第一次用土鍋就上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
一點都不乾澀 粒粒分明不說 糙米又很香軟溼潤
等多煮幾次之後 再來挑戰炊飯 蓋飯 壽喜燒等等料理XD
|
|